找到相关内容382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修习禅功需调五事

      修习禅功的人,首先要懂「调五事」,必须调节饮食、睡眠、身、息、心,它既是修禅的主要内容,也是练功的重要手段。隋智顗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说:修禅好比「世间陶师,欲造众器,先须善巧调泥,令使不强不懦,然後可就轮绳。亦如弹琴,前应调弦,令宽急得所,方可入弄,出诸妙曲。行者修心,亦复如是。善调五事,必使和适,则三昧易生;有所不调,多诸防难,善根难发、下面便是智顗对「调五事」的详细叙述。  调饮食  ...

    潘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1441140.html
  • 法相 人胜诸天

    ,应该远离;如山、如地的益友,应当亲近承事。  止观双修  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说:“泥洹(涅盘)之法,入途乃多,论其急要,不出止观二法。”止观修习定慧之方,是天台宗最重要的修行法门,舍止观不足以...止观坐禅法要》说:“止是禅定之胜因,观是智慧之由籍。”又说:“定慧二法,如车之双轮,鸟之双翼,若偏修习,随堕邪倒。”故知修习禅定必须与智慧相应,而定慧的修习则不出止观二法,故有“止观双修,定慧等持”之...

    慈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0642131.html
  • 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

    让大家都得到喜乐,这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持。   当身心安定、放松之后,才开始修习止观:摄心觉照、静定安住,观察法性、透澈明照,这就是符合大乘精神的修持。   等到心灵净化、定慧成熟之后,有了更... 佛法在人间,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、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,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,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,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,许多人过著简朴的生活,而能经常修习禅定,甚至一些苦行者,有著甚深的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3244462.html
  • 天台纪游

    智者大师见金陵的听众增多,领悟者却日渐减少,既不利他,徒劳何益!于是,智者大师决定离开金陵,隐居天台山,修习止观法门。  “大厦之树木出深谷”,我总以为僧人不要跟世间的流金溢彩、大红大绿走得太近,其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1847017.html
  • 王畿与佛教

    氏谓之踵息,造化合辟之玄枢也。以此征学,亦以此卫生,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。25  龙溪对道教观念的判摄与融通,此处不及。26从形式上看,《调息法》更直接地是取材于天台智顗(538-597)的《修习止观...道教的手法同样地运用到了佛教之上。至于舍弃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中论调息法的最后部分而代之以“一念微明,常惺常寂,范围三教之宗”,并以“一念微明”为“造化合辟之玄枢”、既“征学”又“卫生”的“彻上彻下之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3947363.html
  • 大乘禅波罗蜜“止观法要”之抉择(1)

    之寓意。[4]而“止观法要”者,乃因二人皆重视教法修学之次第,故在禅观教学的施设上,也强调了依次渐修的基础与进阶学程。[5]有关于修学止观的基础,智者大师曾著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(一曰:“童蒙止观”,...离苦为要,这是从观“无常故苦”及“诸受皆苦”,而产生深切厌离心的解脱道心髓。故声闻行人修习止观,首要是“少事少业少希望住”,无论是增长义学知见的读经研教,还是平常日用的应有作务,只要是会干扰到禅观进境...

    释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747484.html
  • 佛教与心理健康

    作用未尽深入理解所致。事实上,在佛法修证中,前六识同样处于重要的、关健性的地位上。这里我想引用我在《禘修漫谈》一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——  “我们平时打坐、修习止观,都是从第六意识上起修的。我们...入七识、八识去消磨业力种子,那我们常说‘息灭贪瞋痴’,又是如何去消呢?只有通过前六识的修习,影响、改变阿赖耶识种子,转烦恼种子为善种子,这叫‘熏习’”。  这本《佛教与心理健康》,正是从“意识”这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1950466.html
  • 让心灵的空间大方光明

    喜怒哀乐,在佛学中有贪、腹、痴三劣根,以及在小乘学说中的八十八个结使,大乘学说中的五十三个心所,八个识所等等,一言以蔽之,皆可名之为“念头”看念头,便是观心的作用,用此方法来参禅,那就与修习止观法门一样,...

    李子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0551262.html
  • 久住正法四大遗产

    引列如下:  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?正修行》:“历缘对境修止观者: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,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。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,是则修心有间绝,结业触处而起,岂得疾与佛法相应?若于一切时中,常修定...,既不见去来,亦不忧喜,尔时岂为魔所恼?”[67]   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?觉知魔事》:“行者既觉知魔事,即当却之,却法有二:一者修止却之,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,悉知虚诳,不忧不怖,亦不取不舍,妄计...

    宗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2551801.html
  • 初级学佛讲义

    云:「止乃伏结之初门,观是断惑之正要;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,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。」所谓「止」是止心不动,「观」是使心念清明。在因中修习止观,在果上则能成就定慧。是故《圆觉经》云:「无碍清净慧,皆依禅定生...足定慧,超凡入圣。  §第二、昏沉:即心识昏闇沉迷、不能作主,于诸法无所明了,如瞌睡时,心念落于迷闇不觉之境。欲去除昏沉,即须修习止观,使意念明朗,常寂常照,了了分明,清明在躬。古德云:「至人无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1151983.html